
位于宜都市的宜昌產投綠色智能船舶產業園正加緊施工,園區陸域部分已于今年5月初交付,水域配套平臺建設持續推進,預計2025年全面投產。該產業園重點發展LNG動力船、鋰電無人艇等綠色智能船舶,助力宜昌打造“電化長江”產業高地 (望作信 攝)

4月10日,宜都市松木坪鎮,全省首臺完成“油改電”重大升級的2160千瓦新能源動力火車頭正式投運 (劉曙松 黎文來 向沁雪 攝)

宜都東陽光低碳高端電池鋁箔項目一期沖刺滿產 (劉曙松 攝)

蘇強格液壓(湖北)有限公司高自動化數控生產線

清江鱘魚谷

宜昌東陽光長江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的發明專利“磷酸奧司他韋顆粒劑及其制備方法”獲得中國專利金獎,這是繼2017年第十九屆中國專利獎后,湖北時隔8年再次捧回中國專利金獎,也是宜昌首次折桂

宜昌市東陽光生化制藥有限公司“應用人工智能技術實現生物制造過程精準控制”案例入選《人工智能在生物制造領域典型應用案例名單》,成為全國首批16個典型案例之一
都說好事成雙,但這個夏天的宜都,好消息不止“成雙”。
7月23日,在北京舉行的2025年縣域經濟創新發展論壇上,賽迪顧問發布2025年百強縣市榜單,宜都位居第62位,連續12年上榜全國百強縣市。
7月26日,在蘇州召開的2025年鄉鎮高質量發展交流會上,“2025年中國中部地區綜合競爭力百強鎮”名單揭曉,宜都兩鄉鎮上榜。枝城鎮較上年前進2位,位列第7位;紅花套鎮較上年前進10位,位列第59位。
同樣在7月下旬,省科技廳公布2025年全省創新型產業集群績效評價結果,宜都高新區現代化工創新型產業集群獲評“優秀”等級。
一份份“成績單”背后,是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的深度融合,是各級干部爭先意識、效率意識的生動展現。
向“新”而行、向“高”而攀,在長江與清江交匯之處的宜都,不斷孕育縣域經濟的磅礴動能。
“真金白銀”招才引智 放開手腳創新創造
高新技術企業新增60家、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新增16家,引進重點高校緊缺急需人才200余人,建成“兩江英才”專家智庫,柔性鏈接專家人才50余人……這是宜都市2024年在創新路上的收獲。
新的一年,宜都激勵創新的力度更大,讓科技人才放開手腳創新創造。
5月20日,宜都市召開優化營商環境暨科技創新、人才工作會議,現場為獲得省級科技項目和資金的企業、人才代表兌現政策獎勵955萬元,發放“科創貸”“人才貸”1.1億元。同時宣布,從2025年起大力扶持“四首”(首臺套、首批次、首版次、首輪次)產品研發,對創新研制單位和示范應用單位最高給予1000萬元獎勵;對高層次人才主導落地的產業化項目,配套資助額度最高可達500萬元;每年拿出300萬元專項資金,支持企業開展關鍵技術攻關。
根據《宜都市科技創新三年行動方案(2025-2027年)》,到2027年,力爭高新技術企業突破300家,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達到28%,全社會研發投入占GDP比重達到3.8%,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14件,引進高層次人才300人,院士專家工作站達18個,完成職業技能培訓1萬人。
有了人才的支撐,創新驅動成效顯著。通過深化產學研合作,建立宜都湖大產業技術研究院,爭取到醫藥相關項目11項,資金840萬元,為企業研發和創新提供有力支持。在宜都高新區現代化工創新型產業集群,已建成省級以上創新平臺23家,研發人員達4109名,2024年研發費用支出達29.6億元。興發集團、東陽光等龍頭企業深度參與產學研融合,推動產業技術研究院和省級實驗室建設。2024年成功舉辦專利轉化對接活動,促成10余項校企合作,并引入6名高層次產業顧問。
數據顯示,在宜都市313家規上工業企業中,高新技術企業貢獻70%的工業產值、75%的新產品產值和95%的發明專利。截至目前,宜都市已培育高新技術企業266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入庫432家,“新物種”企業25家;建成省級雙創平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創新載體。
干部隊伍善謀善成 “宜都速度”誠意滿滿
干部能力水平的高低,直接決定支點建設的成色。省委提出,要著力建設“響當當”的領導班子、帶出“硬邦邦”的干部隊伍、營造“嗷嗷叫”的干事氛圍、鍛造“頭拱地”的工作作風。宜都市以此為抓手,深入實施干部素質提升“六大行動”,推動干部在實踐一線比擔當、拼作為,提升干部破解難題推動發展的能力,有效應對“一難兩難多難”“既要又要還要”的復雜局面。
磷石膏綜合治理與利用是世界性難題,也是制約宜都磷化工良性發展的一道坎,治理、堆存、運輸、利用,關關“難過”、關關要過。
沒有經驗就探索經驗。宜都市委、市政府主動謀劃擔當、黨員干部積極轉變思想,圍繞磷石膏綜合治理和利用,在管理機制創新、集中堆存、智慧監管、終端利用等環節,開創了多個“全國獨有、全省唯一”的場景和突破。
6月30日,總投資19億元、分三期建設的宜都磷石膏資源集中庫一期主體工程建成。這座總庫容6756萬立方米,總堆存量7769.4萬噸的集中庫正式投運后,可實現20年的磷石膏無害化堆存,降低環保風險隱患。
“集中庫項目我跟了有7年多時間,其間有過1整年扎在枝城六里沖工地上研究和服務。”宜都市磷石膏綜合治理服務中心主任楊學成介紹,項目從謀劃到正式投運,有過主體變更、建設卡頓、方向調整,唯獨沒有放棄過探索推進,專班成員夜以繼日做好協調保障服務,才促成了項目的建成,也給宜都磷石膏系統治理帶來了四變:多庫變一庫、多堆變多用、分散變集中、被動變主動。
如今,宜都三峽千古情景區已成為全省的熱門景區之一。誰能想到,當初引進這個項目遠比想象的艱難,湖北交投集團和宜都市政企兩地招商干部歷經570個日日夜夜,溝通90余次,終于打動宋城演藝。項目落地后如何搶時間建成更為關鍵,湖北交投、宜都市與各方一起組建7個攻堅組,一周內召集1173名工人,實現24小時分班不間斷施工,最終創下10個月建成的“宜都速度”。
7月初以來,總投資105億元的宜化楚星整體升級改造項目一期已進入部分車間試車階段,即將投產。這也離不開鄉鎮、村組干部“大員上前線”的硬實作風,選派20余名黨員干部分為4個工作組,春節期間不休息、不歇勁,實現難題在一線處理、糾紛在一線疏導、矛盾在一線化解、工作在一線落實,僅用40天就完成了所有房屋和土地征遷工作,為項目開工爭取了寶貴時間。
在宜都綠色智能船舶產業園,陸域部分19個單體已全部交付,這個預計可年建造船舶14艘的項目落地也十分不易,經過項目專班的努力,在項目審批上創下了長江涉水項目4個紀錄,也創下了長江沿線同類項目建設最快紀錄,確保達門船廠如期搬遷。
在宜都高新區,一個月完成42座塔基及施工便道土地征收清零,項目首辦負責制讓項目加速落地。“‘宜都速度’讓我們感受到了誠意。”入駐企業負責人動情地說。
將助企服務工作作為鍛煉干部、識別干部、考察干部的重要平臺,宜都推動干部資源向項目建設傾斜。組建11個招商分隊開展產業鏈集中攻堅行動,33名市領導帶動76個“雙千”服務團隊開展“解難題、穩增長、促發展”企業幫扶活動。
在全黨開展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過程中,宜都市大力弘揚“四下基層”優良傳統,常態化開展民情走訪、領導接訪和干部下訪,2300余名干部圍繞全域潔凈、特殊群體、就業創業、產業發展、安全防范、新興領域、治理堵點、社會風尚、民生實事、平安穩定等10個專題開展大走訪,截至目前已走訪近19500人次,發現問題2658個,解決問題2057個。
硬隊伍提升新效率,強作風帶來好思路。
聚焦數字鄉村、文旅融合、科技創新、園區管理、“楓橋經驗”等5個重點領域,宜都市創新開展“對標先進·專業提能”專題外訓行動。精選百余名業務骨干,赴江浙等改革創新高地開展沉浸式研學。通過“實地考察+深度研討”,組織學員深入22個示范項目教學點、9個行業龍頭企業,與14位領域專家、企業高管開展深度對話,學習前沿理念與實踐經驗。
打組合拳“聚勢強鏈” 產業集群點“雙響炮”
招商引資始終是推動發展的“一號工程”。今年以來,宜都扎實開展“招商引資突破年”行動,深化“五個一”產業鏈招商,全力推進楚商回歸,著力以高質量招商引資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創新落實“五個一”產業鏈招商機制,成立“市級領導+龍頭企業+招商局+鄉鎮+平臺公司”聯合招商專班,深度走訪東陽光、興發、宜化等10余家龍頭企業,系統梳理原料、產品及產業鏈協同企業名錄,確定11個細分方向,繪制原料藥、智能船舶、氟化工等13張產業鏈全景圖譜、目標企業清單。
心中有了“地圖”,腳下方有“坦途”。截至7月底,宜都各級招商干部圍繞龍頭企業已拜訪產業鏈上下游企業超過120家。依托東陽光,梳理確定抗流感新藥、胰島素、醫療器械等重點項目12個,總投資規模可達65億元;推動興發集團與化工新材料巨頭合作,計劃共同投資磷化工產業鏈系列項目,總投資超過100億元;圍繞達門船舶,梳理確定新能源船舶、特種船舶制造等產業鏈項目15個;聚焦土老憨、豐島,重點拜訪配套企業7家。
眼下,“有鏈強鏈、缺鏈補鏈、上下延鏈”的組合拳也已為宜都招商引資打開了思路、贏得了先手。6月18日,百億東陽光、百強宜都攜手湖北聯投集團組建融強科技公司,共同打造醫藥產業供應鏈;傳統化工企業興發化工、華陽化工均分別切入了鋰電池電極材料、添加劑賽道;在宜都做了22年鮮果撈產業的豐島食品,二期果汁項目即將投產,三期謀劃上馬果膠項目;隨著東陽光甘精、門冬等全系列胰島素產品落地投產,有望成為國內首個在美國上市的胰島素產品,成為東陽光宜都基地下一個百億級的產業板塊。
有了先進的產業思維、優良的干部作風和良好的創新生態,“聚勢強鏈”的“關鍵變量”,正成為撬動產業集群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增量”。
6月5日,國家知識產權局公布第二十五屆中國專利獎授獎決定。宜都東陽光長江藥業以發明專利“磷酸奧司他韋顆粒劑及其制備方法”獲得中國專利金獎。
這是繼2017年第十九屆中國專利獎后,湖北時隔8年再次捧回中國專利金獎,也是宜昌首次折桂。
經過多年聚焦產業鏈薄弱環節的精準攻堅,宜都生物醫藥產業已形成“原料藥+制劑+大健康”全鏈條。一批新能源新材料企業在宜都聚集,匯聚產業集群,展現出強大的規模效應,成為全球最大的化成箔、紫外線吸收劑、二苯甲酮類光引發劑/固化劑以及多元醇的生產基地,并擁有全國門類最全面的精細磷化工產品生產基地。
今年6月,湖北省發改委公示了2025年省縣域特色產業集群認定結果名單,全省40個產業集群入選。宜都高新區醫藥健康與新能源材料雙集群上榜省特色產業名單,成為全省三個“雙響炮”縣市之一。未來,宜都將推動醫藥健康與新能源材料形成兩大千億產業集群。
產業優勢是發展的最大底氣。下一步,宜都將緊緊圍繞省委賦予宜昌“三個重要”新定位和“六個奮勇爭先”新要求,主動融入“漢襄宜”金三角協同發展機制,敢打敢拼、勇挑重擔,打好產業倍增、城鄉融合、生態示范、開放協同四大攻堅戰,全力爭當全省支點建設縣域排頭兵。
本版圖片除署名外由宜都市委宣傳部提供
來源湖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