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宜都融媒訊(記者 李楊) “家人們,免費的小贊點起來!”盛夏時節的李子樹下,宜都市橫沖村、王家畈村、小河村三位村書記化身主播,向網友展示當地特色李子、洋芋片、手工簍子等農產品,吸引了不少網友的關注。
這樣的場景正成為宜都鄉村的日常。今年以來,宜都市委組織部將村干部直播惠農列為重點任務,通過系統化培訓、矩陣化布局、聯盟化運營,讓手機變身“新農具”、直播化為“新農活”。
四個月間,宜都市51名村書記擔綱主播,562名村干部參與服務,舉辦鄉村“云集市”42場,銷售農副產品520萬元……一場由組織力驅動的“云端賦能”悄然扎根。


日前,在王家畈鎮小河村村委會,黨總支書記陳海燕書記正通過直播間介紹家鄉好物。這場充滿鄉土氣息的直播活動,既是助農實踐,更是該鎮鄉村“云集市”抖音培訓課的考場。村干部在“上午學理論、下午練實操”的強化訓練中,逐步開始掌握這門“新農活”。

在王家畈鎮鄉村“云集市”抖音培訓課的考場,古水坪村黨總支書記皮遠成深有感觸:“抖音直播是一項系統工程,鎮里的培訓教會我們人員分工、話術設計,讓每場直播更專業。”

一段時間以來,該鎮不斷摸索,同步構建制度底座,推行“1+4+N”模式:成立致源商貿有限公司專門負責全鎮的電商直播;構建貨物收儲、物流配送、利潤分配、電商直播四大體系;布局N個直播間實現矩陣覆蓋。
實效迅速顯現:該鎮依托致源商貿有限公司運營的“云上王畈山貨甄選店”,試播期間數度躋身抖音生鮮直播百強榜。

據估算,王家畈鎮鄉村“云集市”全體系建成后,年線上農特產品銷售額將達500萬元。
放下身段、打破傳統,這些積極擁抱“互聯網+”的“網紅書記”,正用年輕人喜愛的方式干事創業。

“家人們,看這筐金燦燦的風干土豆片,全是咱們脫貧戶李大叔家后山沙田里種的,手工篩選、自然晾曬、色澤金黃、片片醇香……”五眼泉鎮弭水橋村黨總支書記劉大衛手持自然晾曬的金黃土豆片,對著鏡頭如數家珍。

五眼泉鎮的拖溪、望佛橋等村,農產品零散、品牌弱、銷路窄。鎮黨委牽頭成立“聯建黨委”,整合多村資源,引入龍頭企業共建供應鏈,打造“支部統籌+平臺運營+企業保底+農戶參與”的閉環體系。
10余名由鎮村干部組成的“助農主播團”應運而生,他們白天調研、夜晚直播,創新“溯源直播”帶網友見證產品生產。曾經深藏的山貨躍升為網紅爆款,臘制品、茶葉等熱銷全網。

單村闖流量的賽道中,聯盟成了破壁錘——三村握指成拳,五村聲震四方。

王家畈鎮“三村聯盟”實現了從賣產品到樹品牌的跨越。7月17日,橫沖村云包垴的李子樹下,王家畈鎮三村聯盟助農直播首場活動火熱開播。

“為了讓這條路走得更長遠,我們組建了更強大的直播團隊,將山里的好物推向大都市。”王家畈鎮橫沖村黨總支書記吳界說。

自2022年試水直播以來,該鎮助農銷售額節節攀升,今年3月至今線上線下銷售額已達78萬元,全年預計達到200萬元。

枝城鎮“五村聯盟”則以跨界聯動撬動發展增量。該鎮雖盛產優質小水果,卻受制于品牌聲量不足、銷售半徑有限,產業規模亟待提升。

“我們要借電商直播的‘東風’,讓鄉親們的成果被看見!”這是枝城鎮全心畈村黨總支書記曹光兆在五村聯盟首播時立下的目標。

聯盟集結洋津畈周邊五村資源,各村黨總支書記組成的“主播天團”輪番上陣,熱情推介水蜜桃、葡萄、李子等當季小水果及精選山貨。

枝城鎮五村聯盟自5月6日首播以來聯合直播近60場,線上銷售5000單近16萬元;線下引流采摘銷售額達33萬元。7月9日的“夏日繽紛水果專場直播”,2小時便售出280余單,銷售額突破1.3萬元。

這簇聯盟星火,正點燃更廣袤的田野。在長江邊的紅花套鎮,窯坡垴村與南橋村接過了助農直播的接力棒。兩村聯合周邊村莊開播,成效斐然。
南橋村累計直播50小時,銷售額達7500元;窯坡垴村累計直播19小時,創下16502元銷售額。訂單與游客紛至沓來——方寸屏幕連通的不只是產銷鏈路,更是城鄉互動的嶄新橋梁。

白天快遞發大果,傍晚街攤銷小果——“白+黑”戰術里藏著最樸素的生存智慧。

枝城鎮六里沖村的青脆李銷售堪稱立體運營范本。今年開園后,六里沖村黨總支書記黃華耘帶隊實施“白+黑”雙軌戰法:白天通過直播間物流發中果、大果;傍晚分兩隊赴宜都、枝城鬧市擺攤售賣。

7月25日,黃華耘帶領村干部在雅斯小吃街擺起特色攤位:“六里沖村的巫山青脆李免費品嘗!沒關注主播的朋友請點點關注!”

新鮮的銷售方式引來層層圍觀,不少人是直播間的“老粉”。“我追著他們的直播買李子,回購好幾次了,這口感真不錯!”市民江詩芬擠在人群里笑著說。

自開園以來,六里沖村村干部通過“直播+線下擺攤”的方式,短短10天就將李子銷售一空,銷售收入達5萬元。

鄉村振興的賽場從不止于單一品類的突圍,而是一場接一場的接力賽。

當六里沖村的李子清甜還在唇齒留香時,枝城鎮洋津畈村村委會廣場已炊煙升騰。洋津畈村黨總支書記李書榮系著圍裙掌勺,熱油“滋啦”濺入金黃的雞塊,“我們村的散養土雞只吃雜糧和草,不添加任何飼料!”

旁邊的村干部們正忙著清洗、處理食材,直播間里訂單不斷,活雞、宰殺好的雞和搭配好的火鍋套餐均銷售火熱。

從6月12日開播至今,已售出土雞500多只,銷售額超過7萬元。這些收益全部注入村集體經濟,反哺著村里的公共事業和產業發展。

直播間的意義正在超越銷售本身。這一點在枝城鎮的實踐中逐漸清晰。
枝城鎮黨委組織委員、統戰委員楊碩在復盤五村聯盟數據時,敏銳捕捉到新的可能:“直播間不只賣貨,更要講好枝城的鄉村故事。” 基于此,該鎮計劃結合農事體驗、鄉村旅游拓展場景,持續打造“花溪牧笛”區域品牌。

王家畈鎮則從另一個維度探索直播的深層價值。王家畈鎮組織委員、統戰委員董宇放透露了新藍圖:“下一步要推廣‘云上茶鄉’品牌——讓直播間既賣山貨,也賣風景和文化。”
從單村摸索到跨區域聯盟,從試水直播到專業化運營,宜都市村干部直播惠農工作正穩步規范開展。今年以來,該市已舉辦村干部直播惠農班3期,培訓166人次,新建7個區域化直播中心。

“直播惠農對村黨支部書記而言是全新挑戰,四個月運行下來,我們收獲了網友好評、粉絲點贊和群眾認可。接下來,我們會持續深耕,把這項工作抓深抓細抓實,讓直播流量真正轉化為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新賽道、農民增收的新動能、鄉村振興的新活力。”宜都市委組織部組織股股長徐銀龍表示。
作為數字經濟與農業深度融合的創新業態,宜都借直播之力,讓山貨乘云出山、政策隔空入戶,也點燃了鄉村能人返鄉創業的星火,正奮力蹚出一條充滿活力的致富新路,為電商發展和鄉村產業振興注入“新鮮血液”。
(責編:向姝 李華 審核:黨艷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