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都融媒訊(記者 向姝 關春玉)在高壩洲鎮中坪村,61歲的金長伏雖左腿殘疾,卻依靠竹篾編制手藝,用四十余年的堅持編織出堅韌人生。

記者走進金長伏的工作室,不足20平方米的空間里,竹簍、筲箕、簸箕等竹編制品整齊陳列。伴隨著電鉆的輕鳴聲,金長伏正專注地制作新一批竹椅,這批訂單共有10把,等天晴后零售店老板拉走。

“鉆眼、劃篾,拿一筒竹子來,這么粗的可以劃8塊,有的可以劃10塊。(竹子有多)粗,我拿手里一看,就可以直接劃,基本上一劃就是差不多寬的。”說這話時,中坪村四組村民金長伏眼里帶著點自豪。

這位與竹結緣的老匠人,背后有著不為人知的艱辛。四歲那年,金長伏不幸患上骨結核,同年,金長伏的母親也過世了,由于長期缺乏有效的治療,十四歲時,金長伏的病復發了,左腿因此落下了殘疾。
“18歲就選擇學篾匠,因為是手腳活,學了三年篾匠,如今61歲了還在做。”中坪村四組村民金長伏坦言,自己干不了重活,這門手藝成了養家的依靠,“只有做這門,賺點零用錢,填補下家用。”

憑借著刻苦鉆研和勤學苦干的精神,他很快在當地小有名氣,他的竹編產品做工精細、質量上乘、服務周到,深受顧客喜愛。他還主動搜集顧客意見并反復改良,制作的竹椅,接觸面打磨得光滑無毛刺,靠背弧度也按人體工學進行了優化。
中坪村四組村民金長伏說:“枕頭開始很多人提了意見,因為枕頭高了,頸椎病睡了頸部疼,(所以)我就把枕頭做平、做寬,他就不疼了。”

然而隨著塑料制品的普及,傳統竹編市場日漸萎縮。最困難時,全家僅靠妻子在罐頭廠打零工維持生計。2014年被列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后,在駐村工作隊的幫扶下,金長伏重拾信心,開始改良產品工藝。他創新設計的竹椅,年銷量近200把,產品遠銷周邊縣市。

“這坐得還蠻舒服,好多人(來)買,這附近的、遠處的,(連)枝江、枝城的都在這買。金師傅做(的竹椅)質量蠻好,蠻過關。”中坪村四組村民陳萬富的夸贊里滿是認可。
村里也常定期走訪,關心金長伏的生產生活狀況。得知他有新做的竹篾制品,便第一時間在村組微信群發布產品信息,幫他拓寬銷路。此外,村里還先后為他爭取到公益性崗位、生豬補貼、醫療救助等政策支持。
中坪村網格員廖移坪表示:“未來如果有機會的話,(希望)他能教授我們村里面一些年輕人,把這門手藝傳下去。然后對于他個人來說,我們村里面也會盡我們的所能,幫他宣傳這些產品。”

“國家幫一把,自己更要爭氣。”這幾年,金長伏不僅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家中境況也大為改善。去年,他家的房子完成翻修,整潔寬敞的客廳讓竹椅有了更明亮的擺放空間。剖開新竹的脆響中,矮凳上的身影與滿屋竹器融為一體,雖歷經“風雨”,卻始終柔韌不折、挺直向上,向著陽光生長。
“就想把生意做好,貨越做越精,銷售得越來越多,那是我最滿意的。”金長伏手里的竹篾在陽光下閃著光,跟他眼里的勁兒一樣,亮堂堂的。
(責編:李忠益 劉娟 審核:黨艷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