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都市深化農業用水權改革試點探析

茶元寺村民進行水權交易

精心整治后的堰塘碧波蕩漾

堰塘自動在線監測計量設施
地處清江與長江交匯處的宜都市,水一直是這片土地最親密的“伙伴”。早在距今約8000年的城背溪文化和7000年的大溪文化時期,先民便在此耕種水稻,與水共生。
這灣清水,正被賦予新的使命。宜都市深化農業用水權改革,宛如精細的“水管家”,為每一滴農業用水“量身份”“定歸屬”,并且推進水權市場交易及質押融資,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率明顯增強,實現農民增收、農業增效、農村增活力。
“三步改革”,激活內生動力
這場“水的革命”并非憑空而來。宜都市雖坐擁長江水,內部水系卻欠發達,“看得見水卻用不上水”成為現實困境。加之堰塘、河垱、泵站、渠道等小型水利設施常年失修、帶病運行,嚴重制約農業高質量發展。
提升水資源利用效率、壓實水利設施管護責任,成為亟待破解的課題。
早在2004年,宜都市就從現有存量水利設施入手,進行“受益戶共有制改革”,直接把小型水利設施使用權劃歸受益農戶,并以合同形式享受權益,承擔相應義務,讓曾經破損的“盆盆罐罐”得到修復并有歸屬。然而,“盆中之水”如何核算、如何流轉,成為下一步改革的關鍵。
2014年,宜都市被確定為7個全國水權試點之一,對堰塘水的使用權進行分配。
聽說過分田、分山,水咋分?宜都市對全市所有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堰塘水資源使用權確權到村集體經濟組織;對具備條件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將堰塘水資源使用權確權到農戶。
“相當于明確水是誰的?責任和收益歸屬清楚,堰塘管理也更有保障。”宜都市水利和湖泊局水政水資源股股長曹勇介紹。
2016年,宜都市又被確定為6個全國水流確權試點地區之一,開展水資源確權,建立一套層層有指標、戶戶有權證、證證受保護的水資源使用權體系。
“有了前兩步基礎,第三步是將前兩次分配的‘盆’和水,統籌考慮,聯動流轉即交易起來。”曹勇介紹。
2023年,宜都市率先應用全國水權交易系統開展農村堰塘灌溉用水戶水權收儲與轉讓,成交用水權交易946單,為開展深化農業用水權改革試點奠定良好基礎。
2024年,宜都市被確定為全國22個深化農業用水權改革試點縣市之一,一場更深刻的水資源變革正在這片水鄉悄然推進。
“三權分置”,喚醒沉睡資源
8月19日傍晚,日頭西垂,山風輕拂,帶來陣陣清涼。在宜都市松木坪鎮茶元寺村二組,三口堰邊,村民三三兩兩在長廊下小坐聊天,或閑逛消食,最下方的堰塘中,魚群在水中悠然游弋。
當地村民告訴記者,幾年前,這里還不是此番愜意景象。淤塞的塘底長滿雜草,破損的堤岸滲漏不斷,村民為爭水時常發生口角。“2018年調解298起用水糾紛,村干部天天當‘和事佬’。”該村黨總支書記鄭全方回憶時不禁搖頭。
轉機發生在2024年。宜都市啟動深化農業用水權改革后,全面開展灌區、堰塘、用水主體與計量設施摸底,建立臺賬,分析交易需求,形成8類基礎成果。
在此基礎上,全市推行農業灌溉用水權分配,創新實施堰塘“三權分置”:所有權歸集體,用水權量化到戶,經營權通過競標流轉。將幸福渠灌區2個鄉鎮9個村的農業灌溉用水權分配到村集體,將松木坪鎮東七村及幸福渠灌區兩鎮九村1268口堰塘灌溉用水權分配到9759戶農戶,對1200余口堰塘制作用水權電子憑證。
同時投入1.2億元,對幸福渠灌區40公里渠道實施系統治理,新增計量設施1189處,為精準核算“水賬”奠定工程基礎。
借助改革機遇,茶元寺村的146口堰塘也得到有效整治,清淤、除草、砌堤、裝閘、布設計量設施……堰塘舊貌換新顏,水質更好,儲水量也隨之上升。2024年,在保留30%基本生態用水的前提下,村集體理順所有堰塘的“三權”,“分水到戶”給727戶農戶。
“堰塘整好了,水變清了,我們洗菜洗衣、給菜澆水都用的是堰塘的水,不光要用,當然也要互相監督,一起管好堰塘。”茶元寺村二組組長王禮先說。
“三資轉換”,釋放改革紅利
“三權分置”明晰了村集體、農戶及市場主體權責,有效壓實管護主體責任,破解了“有人用、無人管”的困局,但其經濟價值又如何體現呢?
鄭全方告訴記者,“分水到戶”后,村集體每年又將堰塘多余的水,以0.1元/立方米的價格進行“回購”,再以0.3元/立方米發包或賣給種植大戶及市場主體。今年,該村回購村民水權,掛牌金額超5萬元。
截至2025年6月底,該市已完成1391單用水權回購,回購水量517.52萬立方米。
“用水權變現,收益又能再用于投入和堰塘管理。”鄭全方介紹,由此可實現“管理——收益——再投入”的良性循環。
市場化交易激活“沉睡用水權”的同時,通過堰塘發包、水權交易及金融賦能還可直接帶動村集體經濟增收,從而實現從水資源到水資產再到水資金的有效轉換。
松木坪鎮廟河村東溝河水庫原是附近百戶村民的生產生活水源。農村人口飲水工程實施后,村民不再吃水庫的水。2010年,宜都市壯圓畜牧專業合作社在此養殖生豬,每天需要大量生產生活用水。合作社用水渠道有兩條:一是飲水工程自來水,用水價格每立方米4.05元;二是就地取用水庫的水,每立方米約0.70元,水庫成為理想水源地。2019年,合作社與村委會簽訂合同,由合作社出資整治堰塘,每年出資17000元購買水庫用水權。同時,依然保留村民生產生活備用水源地,保證生態底水。2021年,合作社投資整修,深挖改造,蓄水能力由1萬立方米增加到3.5萬立方米。用水權交易費由村委會代收,不論水豐水少,85個受益戶每戶每年得200元。“這樣既降低了合作社用水成本,村民通過賣水又獲得了收益,可謂雙贏。”合作社負責人熊祥椿說。
同時,宜都市水利和湖泊局還與宜都農商銀行對接,進一步延長資源鏈條,拓寬“三資轉換”通道。2024年11月,宜都市金灘電站通過取水權抵押的方式,獲得宜都農商銀行500萬元貸款授信。今年6月,宜都市群豐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又用20萬立方米的堰塘灌溉用水權作抵押,成功獲得50萬元授信。
如今的宜都,用水效率與節水意識進一步增強,水資源利用效率有效提升,生態功能修復與運行得到長效保障。每滴清水都流淌著新的可能,從村集體、市場主體到農戶,用水權改革讓各類用水主體都享受到“水”帶來的紅利。
三峽日報記者 方勇華 孫玉敏 通訊員 楊鵬 王傳奇
本組圖片由宜都市水利和湖泊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