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期,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啟動首屆“行走長江·記錄中國”——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國情教育實踐活動。十余名碩、博研究生深入湖北宜昌、重慶巫山兩地,圍繞三峽工程建設、庫區文物保護、文化傳承及市級融媒體轉型等展開調研。
這是武漢大學“走出小課堂、走向大社會”,鍛造“進基層、懂國情、長本領”新聞人才的新探索。

圖為實踐隊合影
文脈傳承:讓歷史記憶煥發時代光彩
實踐隊在秭歸三峽移民博物館和宜昌市博物館調研時發現,三峽庫區現存文物數量龐大,但專業修復師嚴重不足已成制約文物保護事業發展的最大瓶頸。隊員胡奇、李艾蓮專訪了中國文物修復專家委員會首批專家易澤林等。
“每一件文物都有生命,我們要延續這個生命。”通過跟拍易澤林修復工作,青年學子們對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工作有了更切實認知。

圖為胡奇、李艾蓮在宜昌市博物館采訪文物修復專家
“伙計們把石抬哦!嘿呦!嘿呦!”重慶市級非遺傳承人匡元太的龍骨坡抬工號子聲響徹山谷。
隨著現代大型運輸機械普及,傳統抬工搬運方式逐漸消失,抬工號子失去生存土壤,陷入瀕危境地。實踐隊員黃斐若等人,輾轉前往巫山縣廟宇鎮,采訪“最后的抬工師傅”李光兆,引發他們對非遺文化在“保護中傳承、傳承中創新”的深刻思考。

圖為抬工號子師傅的集體合影
生態優先:繪就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新畫卷
從宜昌肥魚生態養殖到清江鱘魚“上岸”轉型,再到綠色航運的“宜昌經驗”,長江正譜寫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新篇章。
在“長江十年禁漁”政策背景下,宜昌肥魚(學名長吻鮠)產業面臨轉型。隊員覃楚歡蹲點采訪“90后”創業青年朱齡姜,了解宜昌人快速轉變思路,從依賴長江野生捕撈,轉向規模化、生態化的養殖之路。
“我們這代人有責任把這條魚養好,讓更多人品嘗到正宗宜昌味道。”朱齡姜說。
在清江鱘魚谷養殖基地,隊員陳思帆采訪養殖技術骨干,探訪魚子醬冰淇淋店店員,挖掘出當地創造性將生態保護轉化為高質量發展機遇,實現拆網箱不拆產業的生動故事。

圖為陳思帆在清江鱘魚谷養殖基地調研采訪
長江三峽船舶往來密集,船只柴油發電產生的污染不容忽視。隊員劉暢實地走訪,了解到宜昌率先實現全流域港口岸電“全覆蓋”,并建成國內首個船舶污染物協同治理信息系統“凈小宜”。“岸電”護綠長江的經驗正向長江全流域推廣。

圖為劉暢在紅聯碼頭和云池港環保碼頭調研訪談
產業興旺:科技賦能激發高質量發展新動能
隊員張曦月記錄了安琪集團科研團隊如何建成全球最完備酵母菌種庫,擺脫“卡脖子”困境,使一粒酵母膨脹為年產值超百億元產業鏈的故事。她說,正是這些“愿意靜下心研究一碗湯、一個饃、一次發酵的人”,讓中國酵母產業從跟跑者變成領跑者。

圖為實踐隊走訪安琪酵母股份有限公司
宜昌茶葉和巫山脆李,一頭連著萬千農民,一頭連著消費市場。
隊員張一凡、任婧深入宜昌茶業集團及其子公司,聚焦宜茶的技術研發、品牌營銷、出口經驗等,了解其拓展海外市場、帶動茶農增收的創新實踐。

圖為實踐隊深入宜昌茶業集團及其子公司
“現在通過網絡直播,我們的脆李能賣到全國各地,價格比以前高不少。”果農王平妻子何鈞的話,讓學生們感受到數字經濟為鄉村振興注入的新活力。
在巫山,隊員們走訪巫山縣農業農村委員會、果品產業發展中心及華家村,關注巫山脆李產業發展、政策扶持及鄉村直播帶貨。

圖為張一凡、任婧在華家村采訪果農
踐行“四力”,把新聞寫在祖國大地上
從三峽文物的修復重生,到非遺文化的傳承創新;從生態保護的顯著成效,到產業發展的蓬勃活力,實踐隊用10天時間記錄下長江流域高質量發展的生動畫卷。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李艾蓮說,蹲點過程中,她理解了文化傳承的深層意義。
起初以為產業報道就是簡單的產品介紹,但調研才發現,每個產業背后都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創新故事。“我們記錄的不僅是產品本身,更是產品背后腳踏實地的創新者和守護者。”實踐發起人張曦月說道。
后續,實踐隊將通過圖文報道、視頻紀錄、融媒體產品等多種形式,全方位展現調研成果。學院新聞學系副主任周呈思表示,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要在火熱的社會實踐中深化認知、錘煉品格。“讓學生在母親河長江這條母親河的實地調研中,深刻理解新聞工作者的職責使命。”(楊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