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都松木坪鎮江家灣村以紅色資源推動鄉村振興

江家灣村將軍廣場上屹立著賀炳炎將軍雕像。 三峽日報記者 方勇華 攝

宜都市文化和旅游局駐江家灣村第一書記周保平(右一)給游客講解賀炳炎上將生平事跡。 三峽日報通訊員 蔡俊敏 攝

編者按:2025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為銘記歷史、緬懷先烈,弘揚偉大抗戰精神,宜昌三峽融媒體中心組織記者深入一線,踏訪抗戰期間發生紅色歷史故事的宜昌鄉村。本報今起推出《賡續紅色血脈 見證鄉村巨變》專欄,通過歷史縱深感的故事講述,今昔對比反映發展巨變,展現我市鄉村振興成就和群眾幸福生活。
8月28日,記者驅車進入宜都市松木坪鎮江家灣村看到,這個紅色山村已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寬敞明亮的柏油道路貫穿全村,沿路分布的特色民居錯落有致,一望無際的田野稻浪飄香……在村中心的將軍廣場上,賀炳炎將軍的雕像巍然屹立,見證著這個曾經的貧困村如今煥發出的勃勃生機。
作為開國上將賀炳炎的故鄉,江家灣村有著深厚的紅色底蘊。過去,由于地處偏遠、產業單一,這里曾是省級建檔立卡貧困村。如今,這個紅色村莊通過打好“紅色牌”和“綠色牌”,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
“這是我們利用舊廠房改造的賀炳炎將軍生平事跡陳列館,今年已經接待了200多個參觀團隊。”江家灣村黨總支書記劉勇指著修繕一新的展館介紹道。近年來,該村累計爭取各類資金1000余萬元,系統打造了包括賀炳炎老屋、將軍廣場、宣誓廣場、將軍雕像和將軍生平事跡陳列館在內的“五位一體”紅色教育基地。
這些紅色景點不僅成為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陣地,更帶動了全村旅游業發展。據統計,今年以來,江家灣村已接待參觀學習團隊2.4萬余人次,帶動農特產品銷售、餐飲住宿等收入超過15萬元。
糧油產業是江家灣村的支柱產業。走在田埂上,稻香撲鼻而來,劉勇抓起一株稻穗說:“別看我們是個山村,糧食生產一點沒放松。通過合作社機械化種植,今年全村共種植精品糧油500余畝,產量達到2.5萬公斤。”
針對農村勞動力外流的現狀,江家灣村成立宜都市響潭口農業專業合作社,推行“統一品種、統一管理、統一收割、統一銷售”的生產模式。目前,全村水稻、油菜等主要作物機械化作業率達95%以上,不僅解放了勞動力,還使糧油產量穩步提升。
隨著紅色旅游人氣的提升,村民們紛紛吃上了“旅游飯”。村民姚曉玲以前在外務工,看到村里紅色旅游產業興起后,回村改造自家房屋辦起了農家樂,“生意不錯,周末經常要接待十來桌客人,家里的土雞、蔬菜都成了搶手貨。”據了解,像姚曉玲這樣通過旅游相關產業實現增收的村民,在江家灣村已有50多戶。
更令人欣喜的是,紅色旅游還帶動了特色農產品的增值。當地村民生產的苞谷酒、土蜂蜜、冷水米、菜籽油等特色農產品,通過旅游產業鏈銷售,價格比平時高出20%以上。
夕陽西下,將軍廣場上傳來孩子們的歡笑聲,農家樂里飄出陣陣菜香。這個曾經的貧困村,如今正通過紅色文化與綠色產業的交融發展,繪就出一幅產業興、百姓富、鄉村美的生動畫卷。紅色基因在這里傳承,鄉村振興故事在這里書寫,江家灣村正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穩步向前。
三峽日報記者 方勇華 通訊員 周保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