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在位于宜都市陸城街道體育路一側的宜都市綜合治理中心大廳里,法院、檢察院、公安等多個部門駐守窗口,高效協作,為市民“一站式”解憂。
數里之外的宜都化工園區內,宜化楚星搬遷升級項目已投產,生產線高速運轉。
這些關乎萬家安寧、產業發展的重點項目的建設,背后都有一家本土企業的默默耕耘:宜都市興宜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視線轉向枝城鎮水井坪村,五童廟水廠工地上,工人們正彎腰埋首,鋪設入戶支管,同步推進管網通水調試。“水廠是宜都市農村供水及環境整治項目的子項目之一,目前正在加班加點推進。”施工方負責人、興宜建筑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方軍告訴記者。
方軍介紹,宜都市農村供水及環境整治項目總投資超過5億元,覆蓋全市10個鄉鎮、120個村,建成后將惠及全市24萬多人。“盡管工程周期長、難度大,但一想到能讓更多鄉親不為干旱發愁、能喝上干凈的自來水,我就覺得一切付出都值得!”這位從高壩洲鎮農村走出的企業家言語樸實、情感真摯。
1986年,年僅16歲的他,帶著父母的囑托和一腔熱情,進入原宜都市建筑總公司,在建筑工地上從和灰、搬磚的泥工學徒做起,憑著不怕苦、不怕累、愛學習的干勁一步步在建筑行當里扎下了根,并憑借過硬技術水平和管理能力,一路晉升到班組長、項目經理。
2007年,他接手管理公司,2009年,帶領團隊完成原宜都市建筑工程總公司體制改革,建立宜都市興宜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并把公司從一個資不抵債,瀕臨倒閉的企業發展到如今年產值達6億元,上繳稅收達4000萬元的地方明星企業。
公司重新啟航的16年間,宜都市1357平方公里土地上的鄉村建設、城市建設、工礦企業建設、市政建設等等,到處都有興宜的印跡。近幾年業務范圍已擴展到宜昌市、武漢市、襄陽市、河南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不僅如此,方軍更是帶著他濃濃的鄉情,用最樸實的方式,回報著生于斯長于斯的土地。
助學路上,他步履不停。當得知姚家店鎮張家沖村的胡同學雖家境困難卻勤奮向上,2022年、2023年,他連續兩年送去助學金共計6萬元,助她順利完成學業。2023農歷春節前,他主動為高壩洲鎮皓光村因病致貧的陳某捐贈2萬元,只為孩子能繼續上學。2024年,他通過教育振興促進會、“委員潤苗”活動等多方渠道,定向捐贈數萬元,幫助貧困學子與留守兒童。
今年夏天,他又通過宜都市鄉賢聯誼總會慈善微基金為困難學子捐款4萬元。“孩子有希望,家鄉才有未來。”方軍如是說。
村企共建中,他出錢又出力。2023年以來,他的企業向多個村捐贈建設經費超過140萬元,用于改善村容村貌、支持產業發展。2023年梅雨季節,他得知高壩洲鎮皓光村特困戶廖某的房屋已成危房,立即調集資源,投入近20萬元為其重建百余平方米的新房。2024年4月,他還通過紅十字會捐資5萬元,扶持水井坪村發展甜玉米種植項目。
一盞盞路燈,亦照亮了他深沉的鄉情。2023年,他積極響應“統戰助力·點亮鄉村”行動,累計為宜都市6個村捐贈太陽能路燈358盞。從協調供貨到安裝維護,他全程參與,只為讓每一盞燈持久照亮鄉親們的夜行路。
從砌筑少年到企業家,從捐資助學到幫特困戶修房,從點亮一盞燈到溫暖一群人,方軍始終以最踏實的方式,踐行著一位本土企業家的社會責任。在他看來,這一切不過是“分內事”,但正是這些持之以恒的“分內事”,一點點重塑著家鄉的面貌,也溫暖了無數人的心。
三峽日報記者 方勇華 孫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