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推進船舶污染物“接收——轉運——處置”一體化建設
三峽日報訊(記者方勇華、通訊員張紅豆)江面微波輕漾,“華峰環保一號”的發動機發出陣陣轟鳴聲。在長江宜都段,這艘特殊的作業船又開啟了一天的工作。它并非普通貨船,而是專職接收船舶污染物的“水上快遞員”。
“現在預約污染物接收,就像點外賣一樣方便。”貨船船主李小明先生通過“凈小宜”手機APP下單后,不到20分鐘,“華峰環保一號”便準時抵達。
打開“凈小宜”小程序,船主可以實時查詢接收距離等信息,自主挑選服務方,線上錄入污染物數量、種類等資料后提交交付申請。“華峰環保一號”接到訂單后,通過AIS系統精準定位導航,第一時間到達交付現場。
這種“一鍵呼叫”式的調度模式,將接收作業時間由平均45分鐘/單縮短為15分鐘/單。
“我們接收的不是普通快遞,而是對長江的守護。”船員胡振國一邊熟練地操作接收設備,一邊介紹道。在他手中,不同顏色的管道和容器嚴格對應不同種類的污染物:藍色標識存放生活污水、黑色存放廚余垃圾、紅色收集油類廢物、綠色容納可回收廢棄物,如同快遞分揀般精準高效。
生活污水經耐腐蝕專用管道,由自吸泵平穩輸送至船載密封儲污倉,全程杜絕滴漏;生活垃圾通過加強型特制網兜和吊裝設備接收,現場按四大類別分揀裝桶、壓實封裝,防止揚散和異味擴散。針對危險廢物和廢油,作業人員使用專用工具和材料操作,確保污染物不落江、不泄漏、不揮發。
每個作業環節都嚴格遵循操作規程和環保標準。接收前核查登記、操作中雙人確認、交接后實時錄入“凈小宜”電子聯單,實現全流程可追溯。今年1至9月,宜都港區已累計接收并轉運生活垃圾88噸,生活污水超8400立方米。
這些數字背后,是特殊“快遞員”們頂風雨、戰寒暑的辛勤付出。他們日夜航行在江面,憑借專業與堅守踐行“垃圾不落江、污水不入河”的承諾,用一船船污物換來一江清水。
當“華峰環保一號”靠岸石柱碼頭時,一場“綠色接力”隨即展開——船舶污染物進入嚴格的岸上處理流程。生活垃圾經稱重記錄,由環衛部門專車運送至垃圾焚燒廠無害化處理;生活污水通過碼頭預置接口接入市政污水管網,輸送至三板湖污水處理廠凈化處理;含油污水則由具備資質的環保單位專用罐車接收,運往廢水處理中心集中處置。
整個流程中,所有污染物的種類、數量、交接時間及去向均通過“凈小宜”平臺實時記錄和追蹤,實現從接收到處置的全流程電子化監管,確保各類污染物合法、安全、高效處置,杜絕二次污染?!拔覀兺瓿闪怂檄h節,岸上環節同樣重要。”工作人員表示,每個環節都要做到規范有序。
宜都港區構建的船舶污染物“接收——轉運——處置”一體化體系,已成為長江污染防治的亮眼名片,與10月1日即將施行的《湖北省長江船舶污染防治條例》倡導的“船上儲存、交岸處置”模式高度契合。
從“一鍵呼叫”的智能調度,到精準高效的接收作業,再到無縫銜接的岸上處置,宜都正借助科技力量和制度創新,書寫長江大保護的生動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