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都市12309檢察服務中心聚力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
“小原,接待群眾要先遞一杯熱水,當好傾聽者,聽群眾把話說完。”9月15日,在宜都市綜治中心大廳12309檢察服務中心窗口,有著20多年辦案經驗的曹海燕正在給年輕干警原夢夢“現場教學”。
為解決年輕干警實踐經驗缺乏等問題,宜都市人民檢察院創新組建“檢察官+年輕干警”駐點團隊。經驗豐富的檢察官帶著“獨門秘籍”而來,他們能從家長里短的傾訴中捕捉法律風險,能在劍拔弩張的爭執中找到突破口。年輕干警則在“基層社會治理大課堂”里快速成長。
剛入職的干警王成山還記得第一次接待群眾時的緊張:“一位信訪人在法院判決生效后,因為被執行人沒有履行能力,生活陷入困境。按照檢察官教我的方法,耐心傾聽并做好記錄后,將此作為司法救助線索移送給控告申訴檢察部門,最后那個人還專門告知拿到了司法救助。那一刻,我才懂了信訪工作的意義。”
如今,像王成山這樣的年輕干警,在綜治中心12309檢察服務中心“淬火”的有25人。標準接待流程讓服務更暖心,從起身迎接、微笑詢問、耐心記錄、明確告知的“四步接待法”,到登記受理、分流辦理、及時反饋、釋法說理的“閉環辦理程序”,每一個細節都體現著檢察的溫度。定期開展業務培訓讓能力再提升,每月一次的“綜治課堂”上,控告申訴部門資深檢察官會組織駐綜治中心干警學習最新法律法規和《信訪工作條例》知識,通過案例研討、模擬調解等方式互學互鑒,共同提升。
部門聯動聚合力,畫出基層治理“最大同心圓”。“這起案件涉及鄰里糾紛和社區矯正,需要檢察院、法院、司法局和所在鄉鎮社區一起發力……”在宜都,這樣的“集體會診”已成為解決復雜問題的常態。
依托綜治中心,市檢察院加強與法院、公安、司法、信訪等部門溝通協調,建立信息共享、線索移送、聯合辦案等工作機制,在實時獲取數據的同時,也能在案件辦理中發現存在的社會治理漏洞。檢調對接打通“快車道”,對適宜調解的輕微刑事案件、部分過失犯罪案件,當事人提出調解申請后,檢察機關在綜治中心啟動“檢察+人民調解”模式,引導當事人通過人民調解解決,達成協議后再依法處理。秉持“如我在訴”的理念,多問一句、多想一層、多做一些,做實做細信訪矛盾源頭化解工作,綜合運用法律咨詢、心理疏導、司法救助等手段,實現案結事了人和。
宜都市人民檢察院用每一次依法監督、每一份檢察建議、每一場檢察聽證,守護公平正義,以法治的力量守護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三峽日報記者 孫玉敏 通訊員 融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