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后扶資金助力人居環境提升和特色產業培育
三峽日報訊(記者孫玉敏,通訊員尤田、李芳)“柴火灶旺了,游客笑了,大家的日子更有奔頭了!”日前,在宜都市陸城街道十里鋪村,農家樂老板吳伶在煥然一新的農家小院忙得腳不沾地,一邊忙著招呼客人,一邊叮囑大廚好好發揮,做出地道的“農家味”。然而就在幾個月前,看著鄰居們紛紛整治庭院、升級門面,他曾懷疑這些努力能否真正改變灣落的面貌。
吳伶的這一期待,也是十里鋪村群眾及223名水庫移民的共同心聲。作為宜都市接收移民較多的安置村之一,十里鋪村地處城郊,部分移民聚居的坡崗地帶受地勢所限,雖然生活條件好了,但道路、環境等硬件依然是道坎。
“村里想發展鄉村旅游,環境是關鍵,只有環境好了,游客才愿意來,咱們的農家樂、土特產才有銷路!”該村黨總支書記張忠全一語道破發展的關鍵。
宜都市水利和湖泊局針對此問題開展前期調研,針對村民關注的環境建設和鄉村產業兩大問題,依托省級移民后扶資金精準投入人居環境提升和特色產業培育,全力打造“舌尖上的美食灣落”。
該項目以村莊整體環境提升為抓手,重點完成50戶村民前庭后院整治,在整治過程中,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大力宣傳“和美鄉村”建設行動,倡導“村莊環境,人人有責”的理念。村民們積極參與,自發清掃公共區域、打理小菜園、建設小花園。通過共同努力,雜亂的柴堆有序歸置,斑駁的墻面煥然一新,破舊棚屋徹底拆除,取而代之的是整潔雅致的院落、花草綠植點綴的鄉土待客空間。沿線農家樂還升級了排水系統,新管道杜絕污水橫流,打造整潔美食灣落,其靚麗景色成為吸引游客的一張名片。
項目同步整治了兩口堰塘,整治后的堰塘碧波微瀾,似碧珠嵌入山鄉美景,為灣落增添了一道靈動風景。村道沿線,1500平方米農房外立面統一“換裝”,200株新綠樹郁郁蔥蔥,150盞太陽能路燈照亮了夜晚的道路。路網全面提檔升級,道路平坦、會車通暢,游客暢行無憂。
為確保資金用在實處、花出效益,項目實施中,特聘移民代表擔任“質量監督員”,全程緊盯買料施工,從頭到尾參與實施。“自己人當‘驗收官’,質量有保障!”監督員王大明說。
如今,移民后扶資金點燃的“發展之火”,正為十里鋪村“烹制”出越來越濃的味道。像吳伶一樣,越來越多的移民和村民正利用房前屋后好環境,發展農家樂、采摘園等新業態。“農旅相融這條路,咱們走對了!”張忠全信心滿滿。
從庭院到堰塘,從道路到路燈,宜都市水利和湖泊局巧用后扶資金和扶持政策精雕細琢,一個以“美食”為媒、生態為底,移民村民共建共享的宜居宜業新灣落,正伴著裊裊炊煙,在清江之畔煥發勃勃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