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宜昌綠色智能船舶產業園(宜昌達門供圖)

“三峽護壩1”號(彭強 攝)

“國能長江01”號(長江船舶設計院供圖)

“華航新能1”號(湖北長江船舶供應鏈公司供圖)

“三峽氫舟1”號(中船712研究所供圖)

宜昌達門綠色多用途散貨船(宜昌達門供圖)

“長江三峽1”號(長江船舶設計院供圖)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四次主持召開座談會,為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掌舵領航、謀篇布局。
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2023年2月,工業和信息化部與湖北省人民政府共同簽署《加快內河船舶綠色智能發展合作備忘錄》,一幅以“綠色”為底色、以“智能”為引擎的產業宏圖在荊楚大地全面鋪開。
湖北省委、省政府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重要論述和考察湖北重要講話精神,堅定不移抓好長江大保護,持續推進“電化長江”“氣化長江”“氫化長江”,加快突破綠色動力關鍵技術、不斷提升綠色智能船舶產業水平,堅持“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資金鏈、服務鏈”五鏈融合,堅持“重構創新政策、優化創新平臺、營造創新氛圍、增強創新服務”四措并舉,重塑國內一流產業生態,推動全省內河船舶工業在“綠色化、智能化、標準化、高端化、國際化”轉型升級的大潮中勇闖新路。
筑基強鏈 鍛造產業發展硬支撐
湖北水運資源豐富,是長江干線流經超千公里的唯一省份,高等級航道里程達2090公里,1平方公里以上湖泊231個,在籍船舶近萬艘。綠色智能船舶產業是高端裝備制造優勢產業之一。
2023年2月,加快內河船舶綠色智能發展座談會在武漢召開,以湖北為試點推動內河船舶綠色智能發展,建立完善綠色智能內河船舶產業鏈、供應鏈,帶動長江內河船舶綠色智能轉型升級。
湖北省委、省政府將綠色智能船舶產業納入“51020”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建立內河航運綠色智能船舶高質量發展工作推進機制,組建推動綠色智能船舶制造提能升級工作專班,實施《推動綠色智能船舶制造提能升級支撐內河航運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2025—2027年)》。
基礎設施建設是產業發展的根本保障。湖北以超常規力度,圍繞岸電網絡、產業園區、能源補給體系等關鍵環節,構筑起綠色智能船舶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堅實基礎。
長期以來,船舶停靠期間輔機發電產生的污染是沿江港口城市環境治理的難點。湖北將岸電系統建設作為治理船舶污染的突破口,在全省沿江港口大力推進岸電設施建設。截至目前,全省已建成岸電泊位475個,形成了覆蓋主要港區的岸電網絡。這些岸電設施為往來船舶提供了清潔、高效的“陸地電源”,不僅顯著減少了船舶靠泊期間的碳排放與噪聲污染,更為后續推廣全電動船舶奠定了堅實基礎。
僅需10分鐘!“華航新能2”號純電池動力船完成換電試驗,這是宜昌首次進行純電池動力船換電試驗,標志著我省內河航運綠色轉型邁向規模化探索新階段。
便捷、安全、智能的換電,源自基礎設施的硬支撐。華電集團湖北發電公司聯合湖北港口集團投資5.2億元建設長江干線綠色智能船舶充換電一體化項目,一期工程在江陵、監利、嘉魚、花山、武穴等關鍵港口規劃建設5座電動船舶箱式電源充換電站,并配套89個船用集裝箱式電源。這一創新性的充換電體系,有效解決了電動貨運船舶的“里程焦慮”,保障了長江中游首條換電運輸示范航線——江陵至武穴航線的順利運營。
在大力推進電動化的同時,湖北統籌布局其他清潔能源補給設施。鄂州三江港、宜昌秭歸港兩處LNG加注站建成投運,初步形成了“電能為主、多能互補”的船舶清潔能源補給體系。此外,湖北還積極探索氫能加注站建設,為未來氫燃料電池船舶的應用做好基礎設施準備。
《合作備忘錄》簽訂以來,湖北以“串珠成鏈、集鏈成群”的思路,在全省統籌布局八大綠色智能船舶產業園區,著力打造以武漢為核心,宜昌、荊州、黃岡協同發展的國家船舶與海工裝備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目前,總投資50億元的宜都園區一期已全面建成投產,成為全省綠色智能船舶制造的重要基地;總投資40億元的武穴園區一期將于年底投產;黃州、枝江等園區正在加快轉型升級。
通過一系列有效政策引導,僅今年上半年,武漢、宜昌、黃岡、荊州四大基地總產值達445.2億元,占全省船舶工業比重升至97.3%,集群效應日益凸顯。《湖北省船舶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工作方案》印發實施,首批遴選實施示范項目8個,總投資4億元。武昌造船新承接民船合同58億元、同比增長58%,11家重點建造企業手持訂單均排至2027年以后,龍頭企業帶動明顯。
2025年前三季度,湖北船舶行業產值727.1億元,同比增長17.3%;新接、手持、完工三大指標均居內河第1,新接訂單255萬載重噸,同比增長216.9%。
創新引領 核心技術與標準體系“雙輪驅動”
2024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湖北時指出,湖北科教人才優勢突出、科技創新能力較強,要在推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上開拓進取。
湖北船舶產業優勢突出,擁有船舶研發、設計、制造、配套完整產業鏈,全省現有規模以上船舶制造企業29家,造船產能531萬載重噸,居內陸省份首位。湖北創新實力雄厚,中船集團7家研究所布局湖北,漢江國家實驗室、東湖實驗室、國家水運安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科技創新水平世界一流,華中科技大學、武漢理工大學、海軍工程大學3所高校船舶專業實力全國領先,擁有船舶領域5位院士、12位船舶設計大師,近萬名船舶專業研發人員,中國船級社武漢分社、武漢規范所為我省開展標準規范創新提供重要支撐。
近年來,湖北依托“制造+科研”雙重優勢,構建了完善的科技創新體系,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標準體系建設方面取得顯著成效。
科技創新平臺體系日臻完善。湖北構建了以漢江國家實驗室為引領,水路交通控制全國重點實驗室、東湖實驗室為支撐,綠色智能船舶制造創新中心和技術創新中心為兩翼的科技矩陣,形成了國內領先的船舶科技創新體系。
關鍵技術攻關取得重大突破——
在關鍵技術攻關方面,武漢理工大學依托水路交通控制全國重點實驗室、國家水運安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國家級平臺,聯合中船702研究所、中國長江航運集團、中國船級社等30余家單位,牽頭承擔高技術船舶科研“綠色智能內河船舶創新專項”,形成長江船舶綠色智能技術譜系、裝備譜系和標準體系規劃,開發長江干線5種船舶的10型標志性船型。中船712研究所牽頭,聯合湖北東湖實驗室、武漢長江船舶設計院等相關單位承擔2030型內河綠色智能船舶科研專項,開發長江支線、兩壩一峽、湖泊庫區等6型電動標準船型。
在科技創新平臺的強力支撐下,湖北在綠色智能船舶關鍵核心技術領域實現了一系列突破。東湖實驗室成功獲批國內首家純電池動力船舶動力系統陸上聯調試驗機構,建成全國首個內河智能船艇測試場。綠色智能船舶制造業創新中心成功研發國內首套船用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系統,打開了船舶高效清潔發電的新路徑。綠色智能船舶技術創新中心發布的全國首套自主可控的“海王星”智能船機系統,已在旅游船、挖泥船等多種船型上示范應用,實現了船舶“大腦”與“神經中樞”的自主可控。
在船舶動力系統領域,湖北企業院所聯合攻關,突破了超大容量分布式直流綜合電力系統、集裝箱換電技術、船舶高壓儲氫與加注、氫電混合能量管理等一系列關鍵技術難題。其中,運用綜合電力系統技術將四臺620kW甲醇燃料發動機組網,成功填補了甲醇燃料船舶國產配套的空白。湖北的電動船核心動力系統在國內市場占有率超過60%,龍頭地位穩固。
在船舶智能化領域,武漢理工大學科研團隊突破船舶自主航行關鍵技術,首次實現智能拖輪自主靠泊示范應用;江海直達船舶研發設計達到全球領先水平,目前已應用28艘,另有超百艘完成審圖陸續開建。一次次技術突破、一項項創新成果,為全省綠色智能船舶產業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多項標準規范填補國內空白——
標準是國際經濟科技競爭的“制高點”,是企業、產業、裝備走出去的“先手棋”。要在新賽道上確立領先優勢,必須掌握標準制定權。湖北省以工信部“2030型綠色智能內河示范船”標準化引領工程為重點,全力推動以標準優勢構建競爭優勢。中國船級社武漢規范所牽頭完成了甲醇動力、氫動力、電池動力、船舶智能機艙、智能能效管理等19項綠色智能船舶標準規范的編制,填補了國內空白。其中,新能源汽車滾裝運輸安全技術標準更是實現全球首創。
由湖北工業大學主導提出的激光清洗鋼材表面處理國際標準提案成功立項,標志著湖北船舶工業的標準化工作開始走向世界。這意味著湖北不僅在跟隨國際標準,更開始參與乃至主導國際標準的制定,在國際船舶工業領域發出了“中國聲音”。
在核心技術與標準體系“雙輪驅動”下,湖北發揮優勢、乘勢而上,以時不我待的使命感推動綠色智能船舶產業發展,創下多個全國“首創”“第一”——
全國80%的綠色智能船舶研發設計出自湖北,首研首制“三峽氫舟1”號、“氫電拖1”號氫燃料電池動力船,“長江三峽1”號純電動大型游船,“中遠海運綠水01”輪、“華航新能1”號集裝箱換電運輸船、“三峽護壩1”號純電動清漂轉運船、“國能長江01”號甲醇燃料動力船等標志性示范船型。本月,全球最大萬噸級純電動散貨船即將在宜昌下水。
生態優化 供應鏈與金融鏈“雙向賦能”
良好的產業生態是產業可持續發展的保障。
組建全國內河唯一的專業供應鏈平臺——
2023年10月,湖北依托湖北港口集團成功組建了全國內河唯一的專業化湖北長江船舶供應鏈公司,為船舶產業鏈上中下游企業提供綜合信息、物流貿易、科技賦能、金融保障、業態融合等“一站式”服務。目前,供應鏈平臺入鏈企業達1121家。平臺創新性地推出“貨架式商品船”商業模式,一次性簽約100條標準化電動游船,極大簡化了船東采購流程,推動了船型的標準化。
供應鏈平臺通過集采業務,為鏈上企業降低鋼材、船用材料、設備等平均采購成本約8%。同時,通過與17家金融機構建立合作關系,創新訂單質押、“兩新”政策增信等融資模式,使鏈上企業融資成本降低約兩個百分點,有效提升了湖北船舶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創新融資租賃、創投產投等金融服務——
在工信部12.5億元綠色信貸金融授信的同時,湖北省推動設立總規模100億元、首期注冊規模12億元的“長江綠水基金”,圍繞綠色智能船舶的信息系統、推進系統、生態系統等重點領域投資布局,成為產業發展的強大助推器。
湖北宏泰集團、中船712所、交通銀行湖北省分行緊密協作,推動丹江口庫區電動公務船、陽新仙島湖40艘電動旅游船批量化建造項目被納入工信部產融合作典型案例,獲全國推廣。三峽電能、湖北宏泰等企業還為甲醇動力示范船、萬噸級換電運輸船提供融資租賃服務,總融資規模超10億元。
2023年,湖北省新增1億元專項資金,支持船舶綠色動力技術應用和產業鏈發展。2025年,湖北省探索實施綠色智能船舶領域財政資金“撥改投”改革,堅持投早投小、滾動投資,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和市場導向。這一舉措實施后,將有效帶動社會資本投入。
湖北在全國率先實施船舶工業行政備案管理,放寬市場準入要求,同時加強事中事后監管,有效激發了市場主體發展活力。
湖北聯合安徽、福建、江西、河南、湖南、重慶等省市發起建立區域協同推動船舶制造業綠色智能發展合作機制。七省市船舶工業行業主管部門共同簽訂《區域協同推動船舶制造業綠色發展框架合作協議》,明確共同打造船舶產品體系、共同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共同形成政策支持合力等合作目標。
湖北乘時乘勢,通過搭建供應鏈平臺、創新金融服務、優化政策環境,發展舉措更加精準,產業生態更加完善,助力綠色智能船舶進一步夯實產業競爭優勢。
示范先行 標桿船型與精品航線“雙星閃耀”
示范應用是推動產業發展的關鍵環節。
湖北省聚焦貨運、文旅、公務船三個重點領域,持續發力打造典型應用場景,驗證技術可行性,探索商業模式,展現產業發展的巨大潛力。
近年來,湖北首研首制多型標志性綠色智能示范船,形成了完整的示范船型譜系。“長江三峽1”號作為全球最大噸位的純電動游輪,證明了大型船舶純電驅動的可行性;“三峽氫舟1”號與“氫電拖1”號投運,標志著湖北在氫能船舶領域實現了零的突破;“中遠海運綠水01”輪與“華航新能1”號為內河干線貨運的綠色化提供了高效解決方案;“國能長江01”號為大型貨船提供了一種成熟、經濟的低碳燃料選擇。這些示范船舶覆蓋了純電動、氫燃料電池、甲醇、換電等多種技術路線,為不同船東、不同航線的需求提供了豐富的“湖北選項”。
在貨運領域,打造多條綠色航運示范航線——
長江干線(江陵——武穴)換電式散貨運輸航線將于年底前貫通,打造了一條“北煤南運”的綠色通道;甲醇電動客貨滾裝航線(重慶——宜昌)開辟了長江上游綠色航運新路徑;三峽翻壩甲醇電動磷礦運輸航線有效解決了三峽船閘通過能力不足問題;漢江(仙桃——陽邏)換電式集裝箱運輸航線推動了漢江航運的綠色轉型。這些貨運示范航線的開辟,為內河貨運的綠色化轉型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實踐經驗。
在文旅領域,打造一批電動旅游船精品航線——
武漢“兩江四岸”航線成為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宜昌“兩壩一峽”航線打造了長江三峽旅游的綠色名片,黃石仙島湖航線實現了生態環境保護與旅游開發的有機統一,荊門漳河航線探索了庫湖區旅游發展的新路徑。武漢市率先實現東湖風景區所有船舶電動化,打造了全國首個無人游艇示范區,目前已落地50艘,總規模將突破100艘,為內河水上旅游休閑產業樹立了新標桿。
在公務船領域,綠色智能船舶獲廣泛應用——
宜昌市政府制定了2025年底全市公務船電動化率100%的發展目標,與三峽電能簽訂全國首個市級公務船全電動化示范項目;長江航務管理局制定系統內公務船電動化發展指導意見,推動實施首批17艘電動公務船新(改)建工作;長航集團、華中港航集團等龍頭航運企業率先承諾所有新增船舶全部為綠色智能船舶。
作為南水北調中線核心水源地,丹江口庫區的船舶綠色化具有特殊重要意義。今年7月,十堰市發布《丹江口庫區船舶綠色更新實施方案(2025—2030年)》,明確到2030年庫區營運、公務船舶新能源化比例達100%,并通過“淘汰清退、動力改造、退舊換新”三措并舉,守護“一泓清水永續北上”。
歷史的長河奔涌向前,奮斗的腳步永不停歇。
湖北省國防科工辦相關負責人表示,要牢記殷殷囑托,不負時代使命,在推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上開拓進取,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快重塑國內一流產業生態,塑造湖北在全國乃至全球內河船舶產業的先發優勢,努力在推進長江綠色航運上闖出一條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