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宜都融媒訊(通訊員 譚瀚林 李洋洋)在宜都市高壩洲鎮青林寺村桐樹堰小區一間靜謐的工作室里,刨花飛舞,刻刀游走。民間根雕藝術家吳文新手執刻刀,對著一塊盤根錯節的樹根凝神端詳。在他手中,那些曾被風雨侵蝕、幾近腐朽的枯樹根,仿佛被重新注入生命,化身為展翅的雄鷹、翩躚的仙女……

“根雕與木雕不同,講求‘三分人工,七分天成’,必須順應每塊木材天然的形態。”今年56歲的吳文新聲音溫和,雙手布滿老繭和刻痕,指縫中還殘留著木屑。他緩步走向工作室一角,如數家珍般介紹道:“這些都是樹瘤,形態自然曲折,很適合做筆筒;這邊堆放的是本地香樟,紋理大氣耐腐;那塊深色的是山東棗木,質地堅硬;還有這幾塊,是從越南來的黃花梨,色澤溫潤、散發清香,是雕刻的上好材料。”

工作室中央,一件氣勢恢宏的根雕靠背椅成為整個空間的靈魂。椅背被巧妙地雕琢成一只浴火重生的鳳凰,展開的巨大雙翼自然地向兩側延伸,形成椅子的扶手。椅身則最大限度地保留了雷擊木天然的扭曲形態和開裂肌理。整件作品既是一件家具,更是一件震撼人心的藝術品,整體無一處拼接,天然形態卻與人工雕琢渾然一體。
吳文新的藝術之路可謂“半路出家”。22歲前,他是手藝嫻熟的木匠,之后隨村中產業轉型,投身鱘魚養殖。2015年,“網箱上岸”政策實施,他搬進桐樹堰小區,也迎來了人生的轉向。為尋新路,他走遍大江南北,遍歷古鎮,最終在長陽高家堰鎮與根雕相遇。那些盤曲嶙峋的樹根,瞬間點燃他沉寂多年的創作渴望。

憑借早年做木匠的扎實手藝,吳文新開始通過網絡教程和專業書籍自學根雕。鑿、刻、鏤、磨,每一步都極盡耐心。“木頭和樹根,我再熟悉不過了,但把它們變成藝術品,卻是全新的挑戰。”從最初的簡單打磨,到后來能依形取勢、巧妙構思,他將木匠的實用技藝與根雕的審美創意相結合,漸漸摸索出了自己的風格。
如今,吳文新的“古韻雅香居”工作室成了青林寺村的網紅打卡點。每逢周末,總有游客循著木香而來,臨走時又帶上幾件小巧的根雕作品作為紀念,有的也會在結賬時主動掏出手機,“老板,能加個微信嗎?下回要是出了新作品,您在朋友圈里說一聲,我直接來訂。”
吳文新的抖音直播間同樣人氣旺盛。在一次直播中,有網友表達了對桃木手串的喜愛。意識到這是市場的需求,他立即驅車到三十里外的桃園收購了一批老桃木。如今,工作室的角落里堆滿了正在陰干的桃木料,而他新設計的手串供不應求。“每串都要打磨二十多遍,直到觸手溫潤如玉。”他展示著手中的半成品,桃木內里的紅色紋理如血絲般鮮活。
夜幕降臨,工作室暖黃的燈光下,吳文新仍在埋頭創作。窗外,老榕樹的氣根在晚風中輕輕搖曳,而屋內,刀起刀落間,又一棵枯木正在獲得新生。
(責編:向姝 李華 審核:黨艷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