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都融媒訊(通訊員 田密 樊迪)如今,在聶家河鎮的鄉村小路上,交錯的山頭間,常常能夠看到一個個的藍色身影,他們穿梭在村道、在農戶、在田埂;他們是“千里眼”“順風耳”,更是老百姓身邊的“平安符”“貼心人”。他們,就是聶家河鎮“一村一輔”警務隊伍,是鄉村治理的平安“守護藍”。

把服務送到家。今年8月20日起,聶家河鎮正式啟動“一區一警,一村一輔”工作,實行“2+3+6”主防運行模式,由所長和教導員統籌,將全鎮劃分3個責任區3名民警包片,6名輔警包聯10個村(社區),每周下沉到村全職工作2天,探索實踐鄉村治理新路子。下沉駐村以來,輔警們將鎮平安建設辦統一印制的聯系卡挨家挨戶送到群眾手邊,方便群眾大小事聯系。目前,已累計走訪1032戶,發放平安建設聯系卡1630張,摸排治安及交通隱患13處。

把身邊實事辦好。“我們以入戶發卡為宣傳契機,增進群眾對我們的了解和感情,啟動后的這個月,我們的警情量同比下降了7%”,派出所所長陳果介紹道,“比方說交通事故,群眾聯系后,村輔第一時間到場,指導通過交管12123APP視頻快處功能迅速處理。”9月8日,肖家崗村內望聶路段一輛貨車陷入排水溝,村輔迅速響應,現場指揮救援,幫助司機成功脫困。
駐村輔警們的工作涵蓋治安管理、基層治理、公共服務三大領域,這一個月以來,清理馬蜂窩、尋找丟失山羊、交通安全提醒、特殊家庭走訪、反詐宣傳、禁毒教育、防溺水宣傳……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他們的身影,真正實現警務服務零距離。

當好平安“守門員”。田界糾紛、鄰里摩擦等小矛盾處理不及時就可能小事拖炸。“一村一輔”把矛盾調解當成重點,通過全覆蓋式走訪,摸索出“三級化解機制”,把糾紛化解在萌芽狀態:村輔、治調委員為主力的村組干部為第一級,爭取“小事不出村”;平安辦、派出所、司法所、法庭聯動為二級,做到“大事不出鎮”;書記領銜黨委、政府班子成員為第三級,突出矛盾問題專題研究會商,共同處置,做到“矛盾不上交”。
矛盾問題調解后,實行“3天+30天+3個月”周期回訪制度,確保案結事了心平。9月10日,鳳凰池村兩家因田界發生糾紛,從雙方爭執不休到最終握手言和,正是村輔警主動介入、及時調解的成功實踐,“有身穿警服的民輔警參與矛盾糾紛調解,動之以情、曉之以理、釋之以法,群眾認可度和接受度得以加強。”村支書周友洪這樣評價。
“一村一輔”工作在聶家河啟動以來,通過有力推動警力下沉、警務前移,延伸了鄉村治理的“神經末梢”,是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的生動實踐,更是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延伸的有力體現。用腳步丈量民情、用真心傾聽民聲、用實干回應民盼,警力與村組干部同題共答,將平安的種子播撒在每一個鄉鄰身邊。
(責編:向姝 李華 審核:黨艷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