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都融媒訊 在宜都市綜治中心大廳,右側的“12309檢察服務中心”窗口格外醒目,窗口宣傳手冊上記載著宜都市人民檢察院的入駐工作要求:把“急難愁盼”變成“滿意答卷”。這是檢察機關深度融入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的工作目標,更是檢察機關對信訪群眾的莊嚴承諾。
老帶新傳幫帶
檢察隊伍在綜治一線“淬火成鋼”
“小原,接待群眾時要先遞一杯熱水,咱們得先當‘傾聽者’,聽群眾把話說完。”在綜治中心12309檢察服務中心窗口,有著20多年辦案經驗的曹海燕正在給年輕干警原夢夢“現場教學”。
為讓檢察力量真正扎根綜治一線,解決年輕干警一線實踐經驗缺乏、群眾工作有短板等問題,宜都市人民檢察院創新組建“檢察官+年輕干警”駐點團隊。經驗豐富的檢察官們帶著“獨門秘籍”而來,他們能從家長里短的傾訴中捕捉法律風險,能在劍拔弩張的爭執中找到化解突破口。年輕干警則在這個“基層社會治理大課堂”里快速成長。
剛入職的干警王成山還記得第一次接待群眾時的緊張:“一位信訪人在法院判決生效后,因為被執行人沒有履行能力,生活陷入困境。我按照檢察官教我的方法,耐心傾聽做好記錄后,將此作為司法救助線索移送給控告申訴檢察部門,最后他還專門來告訴我司法救助拿到了。那一刻我懂了信訪工作的意義。”
如今,像王成山這樣的年輕干警,有25人在綜治中心12309檢察服務中心“淬火”,他們用法治思維和青春活力,為基層治理注入新動能。
機制先行筑根基
規范化讓檢察服務“有章可循”
“請問您需要反映什么問題?我們會記錄并在7個工作日內反饋進展。”在綜治中心12309檢察服務中心窗口,干警按標準流程接待群眾,桌上的《來信來訪登記表》詳細記錄著每一次接待的時間、內容和處理情況。這背后,是檢察機關為融入綜治中心量身打造的“三項機制”。
標準接待流程讓服務更暖心。從“起身迎接、微笑詢問、耐心記錄、明確告知”的“四步接待法”,到“登記受理、分流辦理、及時反饋、釋法說理”的“閉環辦理程序”,每一個細節都體現著檢察溫度。“以前辦事摸不清門道,現在檢察官一步步教我準備材料,還幫我聯系相關部門,太省心了!”最終,農民工老陳順利拿到了被拖欠的工資。
矛盾化解臺賬讓治理更精準。“張某因鋼材被盜申請立案監督的問題,已經反饋到控告申訴部門”“劉某申請民事監督的問題,因為案件再審還在審理過程中,已告知其等法院判決后再申請”……翻開綜治中心的電子臺賬,每起糾紛的類型、進展、責任人均一目了然。
定期業務培訓讓能力再提升。每月一次的“綜治課堂”上,控告申訴部門資深檢察官會組織駐綜治中心干警學習最新法律法規和信訪工作條例,通過案例研討、模擬調解等方式互學互鑒。截至目前,宜都市人民檢察院已開展信訪工作培訓5場,覆蓋檢察干警150余人次。
部門聯動聚合力
畫出基層治理“最大同心圓”
“這起案件涉及鄰里糾紛和社區矯正,需要檢察院、法院、司法局和所在鄉鎮社區一起發力。”在綜治中心的部門聯席會議上,檢察官提出的聯動方案得到一致認可。如今,這樣的“集體會診”已成為解決復雜問題的常態。
信息共享打破部門壁壘。依托綜治中心,加強與法院、公安、司法行政、信訪等部門溝通協調,通過聯席會議、綜治中心例會等形式,建立信息共享、線索移送、聯合辦案等工作機制,在實時獲取信訪熱點等數據的同時,也能在案件辦理中發現存在的社會治理漏洞。
檢調對接打通化解“快車道”。對適宜調解的輕微刑事案件、部分過失犯罪案件,當事人提出調解申請后,檢察機關在綜治中心啟動“檢察+人民調解”模式,引導當事人通過人民調解解決,達成協議后再依法處理。某起輕傷害案件中,雙方因賠償問題僵持不下,檢察官聯合調解員多次上門調解,最終促成和解,既修復了社會關系,也節約了司法資源。
協作配合實現事了人和。秉持“如我在訴”的理念,多問一句,多想一層,多做一些,做實做細信訪矛盾源頭化解工作,綜合運用法律咨詢、心理疏導、司法救助等手段,實現案結事了人和。在辦理一起強制猥褻案時,因被害人心理遭受嚴重的創傷,需要長期治療,檢察官主動聯系法律援助機構指派專業的女性律師為其提供訴訟支持,并與婦聯溝通,聘請專業心理咨詢師開展心理疏導,幫助她回歸正常生活。判決后,因被告人無力賠償,檢察官及時將司法救助線索移送該院控告申訴檢察部,最終為其爭取到司法救助金,一定程度上解決其后續治療的經濟負擔。
從單個部門的“獨角戲”到多方聯動的“大合唱”,從被動應對到主動治理,宜都市人民檢察院融入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的過程,正是基層社會治理體系不斷完善的生動寫照。宜都市人民檢察院履職落腳點始終是用每一次依法監督、每一份檢察建議、每一場檢察聽證,把群眾的“急難愁盼”變成“完美答卷”,把法治的力量變成群眾看得見、摸得著的獲得感。
(責編:向姝 李華 審核:黨艷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