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宜都融媒訊(通訊員 鄧金虎)“今天下雨,大家路上一定要注意安全。”早上六點多,宜都市義工協會微信群里,會長發出了第一條提醒信息。
9月30日清晨七點,宜都城區籠罩在蒙蒙陰雨中,細密的雨絲打濕了烈士陵園的青石板路。此時,20名身著紅色馬甲的宜都市義工協會志愿者已扛著掃帚、提著垃圾桶,在陵園內列隊集結,鐵鍬與竹筐碰撞的輕響,悄然打破了陵園的晨寂。這是國家設立烈士紀念日后的第十二個特殊清晨,也是義工協會“愛讓豐碑更閃耀——烈士陵園守護”項目又一次常態化行動的開端。


“從2015年啟動這個項目至今,我們見證了陵園的每一寸變化。”宜都市義工協會負責人周紅梅彎腰將歪斜的掃帚歸整到位,雨水順著她的帽檐滴落,“烈士紀念日的清掃不同于往常,每一片落葉、每一根雜草都要細心清理,這是對先烈最基本的敬重。”志愿者們迅速分組行動:年長的志愿者專注擦拭紀念碑基座的浮雕,指尖撫過“革命先烈永垂不朽”的鎏金大字時格外輕柔;年輕志愿者則穿梭在墓碑間的草叢中,用小鏟子小心翼翼剔除石縫里的雜草,生怕驚擾了沉睡的英烈。雨水混著汗水浸濕了手套,卻沒人停下手中的活計,紅色馬甲在蒼松翠柏間穿梭流動,成為雨中最溫暖的風景線。
“自協會成立以來,不管是晴天還是雨天,每年9月30日早上7點,我們都會來這里。”志愿者尤開金望著身邊的伙伴,眼眶有些濕潤,“這不是一次活動,而是我們與英烈的約定——他們曾守護這片土地,我們便守好他們的安息之地。”據悉,該協會還會組織志愿者為烈士家屬送溫暖,讓這份“堅守”從陵園延伸到更廣闊的地方。
上午八點半,雨勢漸緩。宜都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工作人員帶著花籃抵達陵園,與志愿者們一同列隊肅立。兩名退役軍人志愿者抬著綴有鮮紅緞帶的花籃緩步前行,緞帶在風中輕揚,“革命先烈永垂不朽”八個金字在雨霧中格外醒目。當花籃穩穩安放在紀念碑前,全場靜默肅立,哀樂在雨霧中緩緩回蕩。
祭祀儀式結束后,志愿者們并未離去,而是帶著抹布走進革命烈士紀念館,細細擦拭展柜內的舊軍帽、步槍模型與泛黃書信。“這是1943年宜都保衛戰中犧牲的戰士遺物。”講解員向志愿者們講述展品背后的故事,眼中閃爍著淚光。作為“匯青春力量?傳紅色文化 —— 關愛抗戰老兵”項目的骨干,常將老兵們的口述歷史帶到陵園,讓靜態的守護轉化為動態的傳承。
據了解,宜都市義工協會自2009年7月成立以來,始終以紅色志愿服務為核心。除“愛讓豐碑更閃耀 —— 烈士陵園守護”項目外,“匯青春力量?傳紅色文化——關愛抗戰老兵”“永不褪色的橄欖綠——關愛退役軍人”兩大項目已累計幫扶老兵及軍屬 300 余人次。“三個項目如同三角支架,共同撐起了紅色傳承的陣地。”周紅梅指著紀念館墻上的照片墻介紹,墻上的畫面記錄著志愿者們十余年的堅守:清明植松柏、重陽送暖衣、寒日掃積雪,他們用點滴行動,踐行著“愛讓豐碑更閃耀”的誓言。
正午時分,雨過天晴。志愿者們在陵園門口整理工具之際,幾位市民自發前來敬獻鮮花。“看到志愿者們冒雨清掃的模樣,我特別受觸動。”帶著孩子來祭掃的市民王女士說,正是這樣的堅守,讓英烈精神在宜都大地上代代相傳。傍晚時分,夕陽為烈士紀念碑鍍上金邊,志愿者們離去的背影與紀念碑的剪影交疊,構成一幅“豐碑永駐,初心長存”的動人畫卷。
(責編:李華 向姝 審核:黨艷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