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都融媒訊(通訊員 譚金晶)近日,上海大學歷史系教授、我國著名三線建設研究專家徐有威,將其主編及搜集的部分三線建設研究著作,連同所主持的全國首個三線建設研究專題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結項證書掃描件,捐贈予宜都市檔案館,相關資料將永久入藏該館“馮明職工創新工作室”,為三線建設文化遺產研究再添重要支撐。

徐有威教授參加“宜都三線建設檔案搜集、整理與研究”座談會
作為全國三線建設研究領域的領軍人物,徐有威教授與宜都早有淵源。2020年11月6日,他曾專程赴宜都,參加由宜都市檔案館與三峽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聯合舉辦的“宜都三線建設檔案搜集、整理與研究”座談會,并實地考察焦枝鐵路、枝城火車站、238廠等宜都三線建設工業遺產,為宜都與三峽大學合作開展三線遺產研究利用提出重要指導性意見。

徐有威教授捐贈的首批三線建設研究成果
此次徐有威教授捐贈的資料頗具學術價值,既有其主編的《小三線建設——口述上海》《上海小三線建設在安徽口述實錄》等代表性著作,也包含其搜集的《三線建設中的二汽》《多維視野中的三線建設親歷者》《三線建設文體研究》等其他專家成果。這些著作從多角度、多層次立體呈現了我國三線建設的壯闊歷史與深遠影響。

馮明職工創新工作室
據悉,“馮明職工創新工作室”是宜都市總工會于2024年5月在宜都市檔案館設立的專題研究平臺,旨在助推宜都率先建成“中國三線建設文化遺產數字化樞紐城市”、打造“全國三線建設文化遺產活化與利用縣域示范區”。該工作室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學會三線建設研究分會、三峽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及三峽大學三線建設研究中心支持建設,是全國總工會與檔案系統聯合設立的少數三線建設專題職工創新工作室,成員涵蓋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武漢大學、四川大學等高校的相關中青年專家學者。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及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建設國家戰略腹地和關鍵產業備份”要求,2024年9月26日,宜都市檔案館與“馮明職工創新工作室”聯合發布《關于公開征集全國三線建設檔案資料的公告》,計劃建立“全國三線建設檔案資料數據庫”,深化三線建設學術研究與成果利用,豐富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內涵。其中,擬建立的“全國三線建設學人數據庫”為特色工作,將集中收藏、展示、宣傳全國三線建設學人的研究成果,助力三線建設文化遺產活化與利用。
《公告》發布后,得到全國三線建設學術共同體的積極響應。復旦大學段偉教授、四川大學范瑛教授、上海交通大學張楊副教授等多位專家學者,陸續捐贈個人代表性論著、手稿、調研照片、音像資料,以及國家社科基金、教育部項目立項與結項證書、國家級榮譽證書掃描件;《西南科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主編陳君鋒副教授還捐贈了該學報近年刊發的三線專欄系列紙質論文等。

全國三線建設學人檔案庫
這批研究成果的入館,對于豐富宜都市檔案館的館藏三線建設檔案文獻遺產資源,深化全國三線建設學術研究及其遺產活化與利用,以及助推相關地方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徐有威教授簡介
徐有威,男,1964年出生于上海,中共黨員,1985年本科畢業于復旦大學歷史系。現為上海大學歷史系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三線建設研究會常務理事兼副秘書長、上海大學中國三線建設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書長、三峽大學三線建設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2013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小三線建設資料的整理與研究”首席專家。主編《口述上海:小三線建設》《“新中國”小三線建設檔案資料與研究集成》(第1輯、8卷),合編《小三線建設研究論叢》(第1-10輯)等著作。在《中國社會科學》(英文版)、《歷史研究》《The China Quarterly》《Modern China》等中外期刊上刊發近百篇論文。在全國多家核心學術期刊主持三線建設研究的欄目。曾主持五次全國性三線建設學術會議,和中央電視臺、上海電視臺和香港鳳凰衛視合作制作相關三線建設的文獻紀錄片,同時策劃相關三線建設電影的制作,還多次參與相關攝影展、紀念館和博物館建設。
(責編:向姝 李華 審核:黨艷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