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宜都融媒訊(通訊員 唐宇雪)近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布全國第四批國家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名單,宜都市散料輸送裝備產業集群成功入選。
技術筑基:從“破冰首臺”到“難題破解”,筑牢產業核心競爭力
集群的“國家級基因”始于半個世紀前的技術突圍。1973年,當地運輸機械廠成功研制中國首臺埋刮板輸送機,1989年,宜都企業主導編寫埋刮板輸送機國家標準。截至2025年6月,集群內中小企業已建成省級創新平臺13個,累計擁有有效發明專利207項,培育“宜機”等省著名商標4件、“天宜”湖北精品1個、名牌產品3個。天宜機械與武漢科技大學聯合研發的磷石膏處理輸送系統,為解決宜昌磷石膏尾礦處理這一“世界級環保難題”提供了“宜都方案”,已在多省磷礦主產區推廣應用。
集群成勢:從“單打獨斗”到“全鏈協同”,構建產業共生生態
目前,集群內已集聚了6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34家省級專精特新企業,集群本地配套率高達78%,供應鏈響應速度比沿海地區快40%,“原材料供應—零部件制造—裝備集成—終端應用”的完整產業鏈圖景清晰可見:恒傳鏈條專注精密傳動部件生產,為中游企業提供核心基礎件;60余家中游企業形成“輸送設備+智能系統+環保裝置”多元化產品矩陣,精準對接礦山、化工、新能源等12個行業需求,已經形成“龍頭引領、中小協同”的發展格局,讓單個企業的“個體優勢”聚變為全產業鏈的“集體勝勢”。
數字賦能:從“傳統制造”到“智能迭代”,激活產業轉型動能
當前,宜都高新園區企業博美智能的裝船機已實現“辦公室遠程操控”,操作人員通過8畫面可視系統完成全流程作業,設備運行數據實時回傳助力研發,其自主研發的STP模塊化組合行走系統,將轉場準備時間從10分鐘縮短至3~5分鐘;天宜機械建成自有光伏發電站,50%用電實現“自給自足”,永磁驅動輸送設備比傳統機型節能30%。此外,園區還創新搭建“宜企智造”產業鏈供應鏈綜合服務平臺,作為全省首個散料輸送裝備領域專業服務平臺,已吸引230家企業入駐,上線半年完成樣品訂單231萬元,有效打通產業鏈信息壁壘。未來三年集群企業上云比例將提升至70%以上,建設10家綠色示范工廠,推動單位產值能耗再降15%。
服務護航:從“政策輸血”到“生態造血”,厚植中小企業成長土壤
為助力集群中小企業發展,宜都高新區打出“政策+平臺+資源”組合拳:推行“鏈長制”,由市委書記掛帥統籌產業鏈發展,43項惠企資金通過“免申即享”機制,3個工作日內直達企業賬戶;在全省縣域率先融入國家中小企業公共服務“一張網”,針對中小企業“出海難”痛點,組織企業抱團拓展國際市場,目前,天宜機械正計劃在德國設立研發中心,對接歐洲先進技術,推動“宜都制造”進一步拓展全球版圖;加快建設宜都(武漢)離岸科創中心,讓中小企業“足不出市”對接高校院所高端創新人才資源。
“此次入選國家級產業集群,是對宜都散料輸送裝備產業實力的認可,更是新的起點。”宜都市人民政府黨組成員、高新區管委會主任周祖兵表示,下一步,宜都高新區將持續強化創新驅動、數字賦能、生態協同,全力將散料輸送裝備產業打造為全國細分領域標桿,讓“宜都制造”在全球舞臺上愈發響亮。
(責編:向姝 李華 審核:黨艷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