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都融媒訊(通訊員 江紅艷)宜都市坐擁“七山一水二分田”的特殊地形,全域溪河縱橫,山洪災害易發多發。近年來,該市始終秉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深入踐行“兩個堅持、三個轉變”防災減災救災要求,從機制建設、工程補短板、宣教保障三方面協同發力,全力防范化解山洪災害風險,為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筑起堅實防線。
建機制強體系,打牢防治“基礎樁”
為破解山洪防御“責任散、預警難”問題,宜都市率先從機制層面破題。一方面,該市全面梳理制定山洪災害防御重點工作清單,構建市、鎮、村、組及網格多級包保責任體系,分層級、逐對象明確防御職責,確保責任鏈條無縫銜接。另一方面,創新建立“雨前提示、雨中提醒、靶向預警”遞進式臨災預警叫應機制,同步完善應急聯動流程,通過精準監測預報為防御工作爭取主動。
在此基礎上,宜都修編形成“一市一預案、一鎮一預案、一村一預案”的全域防御預案體系,為不同區域、不同場景的山洪應對提供清晰行動指南。同時,投入約200萬元開展屬地河流與山洪溝暴雨災害復盤推演,完成9個鄉鎮59個沿河村落、159個沿河村組的山洪災害調查評價,構建起覆蓋全域的技術數據支撐體系,從責任、預警、預案、技術四個維度,夯實山洪防治基礎。
補短板強弱項,筑牢防御“安全堤”
針對近年特大暴雨災害暴露的防洪防災短板區域,宜都市以工程建設為抓手,靶向消除風險隱患。該市先后推進河道行洪達標、堤防提檔升級、小微水體治理等工程,持續推進解放、洋溪、裴饒沖、申家溪等山洪溝系統治理,同步開展“兩山夾一沖”的拖溪、跨多鎮多村的新橋河等多處小流域綜合治理。如今,這些昔日威脅群眾安全的“危險河溝”,已蛻變為集防洪安全、農業灌溉、鄉村振興于一體的“幸福河道”,成為生態與安全雙贏的治理典范。
在科技賦能方面,宜都高標準建成市級防災減災輔助支撐平臺,在重點鎮村建設微氣象臺并布設25套“天氣盒子”。通過數據融合分析,平臺可實現精準預報預警,多次助力危險區域群眾成功轉移避險,將科技力量轉化為實實在在的防御能力,全方位提升山洪災害應對硬實力。
重宣教強保障,夯牢防范“防火墻”
“防災先防意識”,宜都市始終將宣傳教育與基層保障作為山洪防御的重要抓手。每年市、鎮兩級應急演練均以山洪災害避險轉移為核心內容,常態化在雨天、黑夜開展重點村危險區域群眾轉移拉練,通過“實戰化”演練提升群眾自救互救能力。同時,借助廣場宣傳、競賽活動、屋場會、灣組會等形式,將山洪防范知識送入千家萬戶,讓“避險常識”成為群眾“生活常識”。
為強化基層監測力量,宜都組建300余人的“多員合一”基層災害信息員隊伍,由財政兜底保障每人每月100元工作經費,并開發應用“智慧減災”移動終端程序,實現巡查監測數字化、高效化。此外,該市還爭取專項資金實施自然災害防治能力提升等項目,為鎮、村配備應急物資裝備,推動30個村(社區)成功創建國家、省、市級綜合減災示范社區,讓基層防御能力穩步躍升,構建起全民參與、全域覆蓋的山洪防范屏障。
(責編:向姝 李華 審核:黨艷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