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都融媒訊 近日,在陸城街道車家店村,75歲的余大爺因常年膝關節疼痛,體驗了一次“家門口”的中醫診療。
結對該村的陸城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中醫師胡濟都為他施以針灸,隨著銀針落穴,膝間涌起一股溫熱,僵痛多年的關節逐漸松弛。“真管用!走道輕松多了!”余大爺欣喜地說道。
這一變化,得益于陸城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創新推出的“一村一結對”家庭醫生服務機制,讓優質健康服務更加貼近群眾。
從“坐堂行醫”到“主動上門”,家醫成了“村里人”。“一村一結對”不僅是家庭醫生服務形式的改變,更是推動醫療服務深度下沉,通過家庭醫生與村、社區建立固定結對關系,改變了以往“坐堂行醫”的被動服務形式。結對醫生得以真正摸清居民的健康底數,對誰有老毛病、誰需定期復查“心里有本賬”,從而實現連續、精準的健康管理。居民眼中的醫生,也從“陌生人”變成了熟悉的“自家人”。
從“普遍服務”到“按需匹配”,專長對接精準送達。據悉,該模式已覆蓋轄區全部9個村和10個社區。中心根據各村(居)實際健康需求,精準選派具備全科、中醫、慢病管理等不同專業背景的家庭醫生。在老年人腰腿痛多發的車家店村,胡濟都醫生的中醫專長恰逢其需。在慢病集中的村、社區,則側重用藥指導和指標監測;對兒童保健需求突出的區域,更注重健康科普。此舉實現了從“一刀切”的普遍服務向“按需定制”的個性化服務升級。
從“輪轉換崗”到“固定結對”,長久守護更有“醫”靠。此次升級的核心,在于將以往醫生輪流坐診的不固定模式,轉變為“一醫對一村(社區)”的穩定服務關系。老百姓面對的不再是頻繁更換的面孔,而是能長期跟蹤其健康狀況的“身邊醫生”。這種穩定的結對關系,促使醫生深入了解居民健康狀況,從過去“看病開方”的短暫接觸,自然轉變為擔當居民健康“規劃師”和“守門人”的持續守護,織密了基層健康防護網。
下一步,陸城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將不斷深化“一村一結對”服務內涵,讓家庭醫生真正成為居民信賴的健康“守門人”,持續提升基層健康服務獲得感。
(責編:向姝 李華 審核:黨艷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