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網民發(fā)布視頻稱,廣東省云浮市羅定機場跑道旁的草坪上燃起熊熊“大火”,現(xiàn)場有多輛消防車待命。后羅定機場回應稱,視頻中的畫面并非機場草坪失火,而是機場正在進行春季例行的除草除蟲工作,通過燒除雜草,排除火災隱患,確保機場運行安全。面對紛雜的網絡信息,我們要加強網絡謠言整治,還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
近年來,各類網絡謠言層出不窮,究其原因在于部分網民貪圖流量,以擺拍、捏造事實來“賣慘”,牟取不正當利益;還有部分平臺審核、過濾存在漏洞,處罰力度不夠大等。謠言不僅掩蓋真實、有價值的信息,甚至還會讓無辜者遭受網絡暴力,對社會風氣造成不良影響。行業(yè)部門、媒體平臺、網民個人要共同攜手,合力筑牢網絡謠言的“防火墻”。
行業(yè)部門應加大執(zhí)法力度,對網絡造謠行為嚴厲查處,依法追究相關人員責任并定期通報曝光。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等相關法律法規(guī),網絡造謠這一違法行為可視情節(jié)輕重給予不同的處罰,嚴重時將追究當事人刑事責任。按照法律條款要求,對網民不負責任地在網絡上散布不實言論、造謠誹謗等行為進行處置,可以形成強有力的震懾效應。
媒體平臺作為網絡信息主要的發(fā)布場所,更應主動作為,要利用技術手段加強監(jiān)測、審核、監(jiān)督,及時處置惡意造謠行為,不遷就姑息。同時,加強與行業(yè)部門間的協(xié)作配合,合力查處“水軍團伙”“鍵盤俠”,確保行業(yè)健康發(fā)展。媒體平臺要第一時間澄清事實真相,拒絕沉默,通過多方采訪、求證等方式還原事實,利用公信力阻斷謠言傳播的鏈條。日常可多渠道開展宣傳活動,通過及時揭露和批評網絡謠言的危害,引導公眾建立正確的判斷力,提升公眾對網絡謠言的認知性和警惕性。
普通網民要不信謠不傳謠,保持理性獨立思考,練就一雙“火眼金睛”。在這個人人都是麥克風的時代,網絡信息泥沙俱下,我們要建立自己的主觀認知,增強法律意識和社會責任感,自覺抵制各種違法行為的侵蝕,防止被不法分子利用,成為謠言的“二傳手”。網絡并非法外之地,身處網絡社會,我們每個人想要完美“隱身”幾乎不可能,網絡空間雖大,卻并非造謠生事的“藏身之所”,“按鍵造謠”“按鍵傷人”終究會在互聯(lián)網技術的加持下以身試法。
維護網絡空間健康真實,人人皆是受益者。打擊網絡造謠行為,擦亮網民雙眼,齊心預防整治,鏟除網絡“毒瘤”滋生的土壤,讓謠言不攻自破。(宜都市“兩江潮”網評團隊、宜都市城市管理執(zhí)法局 張夢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