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香浮仲夏,蒲劍映端陽。”近日,“屈原故里·非遺端午”主題活動在湖北宜昌秭歸舉行,千年端午文脈在新時代煥發奪目光彩。在這粽香漫溢、艾影氤氳、龍舟競渡之際,我們應該用心品悟端午習俗,用力書寫拼搏奮斗的嶄新篇章。
粽子在全國各地種類繁多,如宜昌秭歸的清水粽、貴州石阡的茶香姊妹粽、云南昌寧的堿水粽,但他們包裹的內涵,卻千年來未曾變過。屈原投江前所作《懷沙》,以血淚之筆訴說著對國家、對家鄉、對民眾的忠誠,而端午的粽子,每一口都是對“寧赴湘流,葬于江魚之腹中”的悲壯回應。要細品“雖九死其猶未悔”的堅韌,深悟“哀民生之多艱”的愛國情懷,賡續紅色基因,把“為民初心”像粽子一樣裹得結實而堅定,將對人民群眾的深厚感情浸潤到每一片土地,每一件實事中,讓人民的愿景變為實景。
水上龍舟,槳起槳落,萬眾一心;陸上奮進,同頻共振、奔競不息。端午節的龍舟競渡,是中華民族不懈奮斗、永不服輸精神的象征。每一聲鼓點,都是號角,每一槳揮動,都是誓言。
從屈原“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決絕,到今日中華兒女“擼起袖子加油干”的奮斗姿態,龍舟承載的不僅是民俗傳統,更是民族血脈中自強不息的奮斗基因。要學習賽舟人的團結協作、力爭上游,以奮斗為舵、以實干為槳,把屈原的精神營養,化作拼搏奮斗的不竭動力,在壯闊航程中劈波斬浪、砥礪前行。
作者:魯文浩(宜都市“兩江潮”網評團隊,宜都市住建局)